過敏性紫癜以全身血管為現象的反應性疾病,多見于7歲14歲的學齡兒童。下面我們看看寶寶患了過敏性紫癜如何護理?
1、感染因素
由于冬春季節小兒容易感染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,容易引發小兒過敏性紫癜,約半數病兒童發病前1-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,也可能是猩紅熱、菌痢、尿路感染、膿皰瘡、結核及病灶感染(皮膚、牙齒、口腔、中耳)等。
病毒感染中有風疹、流感、麻疹、水痘、腮腺炎、肝炎等。寄生蟲感染也可引起本病,以蛔蟲感染多見,還有鉤蟲、鞭蟲、絳蟲、血吸蟲、陰道滴蟲、瘧原蟲感染等。
2、食物因素
主要是動物性異性蛋白對機體過敏所致,魚、蝦、蟹、蛤、蛋、雞、牛奶、豆制品、韭菜、牛肉干等均可能引起。
3、藥物因素
如氯霉素、鏈霉素、異煙肼、氨基比林、阿司匹林、磺胺類、生物制劑、各種預防針、血漿制品、血液等藥物均可能引起小兒過敏性紫癜。
4、毒素
如蜂、蛇、蝎子、蚊蟲咬傷等,也可能引起發病。
5、部分異物
如花粉、柳絮、寵物的皮毛,以及油漆、汽油、塵埃、化學物品、農藥、化學纖維等等,患兒都可以因為接觸而發病。
(1)單純型:
最常見。以皮膚反復山現淤點、淤斑為主要表現,多見于下肢及臀部,對稱分布,分批出現;初起為紅色班丘疹,壓之褪色,漸呈出血性,可稍高出皮膚表面,數日轉為暗紅色,繼鬧呈棕褐色并漸消失。少數伴寺麻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,嚴重者紫癜可融合為血皰。
(2)腹則:
主要表現為腹病,常位于臍周或下腹部,為陣發性絞病或持續性鈍痛。可伴惡心、嘔葉、腹瀉及血便。少數嬰幼兒可因腸壁水腫、蠕動增強致腸套疊或腸壞死。
(3)關節型:
以一個或多個關節腫脹、疼痛為主。反復發作、呈游走性,常累及膝、踩、骯、肘等大關節,可有活動障礙。關節癥狀一般數月內消失,不留后遺癥。
(4)腎型:
兒童多見。 般在紫癜起病一周內出現mK尿、蛋白尿、管型尿,部分有水腫、少尿、高血壓表現。一般數周內恢復,少數病情遷延,可發展為慢性腎炎、腎病綜合痞,甚至發生尿毒癥。
(5)混合型或少見類型:
具備上述兩種以上類型特點稱為混合則。少數病人病變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、呼吸系統等,并出現相應癥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