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敏性紫癜又稱急性血管性紫癜,是由血管變應性炎癥引起的皮膚及黏膜病變,臨床表現為皮膚瘀點、瘀斑。關節疼痛,腹痛及血尿等腎臟損害。在中醫方面,相當于中醫葡萄疫、血風瘡范疇。如。外科正宗〃記載:葡萄疫,其患多小兒,感受四時不正之氣,郁于皮膚不散,結成大小青紫斑點,色若葡萄,發在遍體。
過敏性紫癜根據臨床表現分為單純型、關節型、胃腸型和腎型紫瘢4類。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,男性多見。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、低熱、全身不適等前驅癥狀,繼而皮膚黏膜出現散在瘀點,呈斑丘疹狀出血性紫癜,部分皮疹可融合,2~3周后,皮疹顏色由暗紅色變為黃褐色而漸消退,但新皮疹成批發生。損害多見于小腿伸側,也可向上發展累及軀干和上肢。僅累及皮膚者,皮疹往往較輕,稱為單純型。并發關節癥狀者,如出現關節酸痛、腫脹等不適,可累及膝、踝、肘、腕和指關節等處,稱為關節型。如出現臍周和下腹部絞痛,并伴有惡心、嘔吐、便血等癥狀時,稱為腹型(或胃腸型)。當腎臟受累時,可出現蛋白尿、血尿、管型尿,稱為腎型。皮疹除瘀點外,還可并發風團、丘疹、血皰等多形損害。
過敏性紫癜目前病因不明,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,常見病毒或鏈球菌性咽炎,也可能與藥物、食物、支原體感染、昆蟲叮咬、化學毒物、物理因素、妊娠、其他變應原或淋巴瘤等有關,也有家族患病的報道。目前過敏性紫癜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中,約75%的患者小于6歲,約90%的患者小于10歲,高峰年齡為4~8歲,男孩多見。
過敏性紫癜好發于免疫力低下、有免疫系統疾病、易過敏、血管較脆以及有過敏性紫癜家族遺傳史的人群。由于具體發病機制未知,目前有效的預防措施為避免接觸過敏原,適當鍛煉、保持情緒穩定,防止誘發過敏性紫癜。